帮一点”爱心群体事迹

——唐山“帮一点”爱心群体事迹

唐山市慈善总会秘书处

?

  “帮一点”是发生在唐山市慈善总会筹委会办公室一个不同寻常的故事:2007年1月4日下午,丰润区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来到市慈善总会筹委会办公室,为困难群体捐款1000元,却执意不肯留下自己的姓名,只在捐款票据上留下一个耐人寻味的名字“帮一点”。一年多来,在社会各界的精心呵护下,“帮一点”很快由一个人隐姓埋名的爱心符号,发展为一个庞大的爱心群体,成为一座城市的爱心品牌。被誉为引领河北社会风尚的一个“风向标”。在我省乃至全国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

  “帮一点”是一个群体无私奉献的爱心符号。唐山是一座爱心城市,爱心是唐山的名片,而“帮一点”则是唐山最好的爱心名片。一年多来,市慈善总会收到社会各界捐款(物)3200多万元,社会救助2100多万元(含赈灾募捐和救助)。在市慈善总会的捐款收据中,有署名“一位共产党员” 、“公务员”、“启爱”、“回报”、“地震孤儿”和不止一个“帮一点”的名字。2007年2月15日下午,一位不愿透露自己姓名的高中女生来到市慈善总会筹委会办公室,把自己积攒下的3051.1元钱,捐给山区生活困难的小学生。并在捐款收据上署名“无名”。2008年2月,她留学国外后又托亲属捐赠了2618.5元零用钱。市慈善总会筹委会适时在革命老区——丰润区的火石营镇火东中心小学举行了“‘无名姐姐’‘帮一点’助学仪式”,15名贫困家庭小学生得到了资助。火东小学还用“无名姐姐”第二笔捐款建起爱心图书角。

  在唐山“帮一点”爱心群体中,年龄最高的95岁,最小的只有9个月。2006年12月20日上午,家住开平区94岁的老人尹德全托自己的孙子媳妇陈桂娟为正在筹建的市慈善总会捐款200元。在市慈善总会2007年3月27日召开的“‘帮一点’助医活动仪式”上,已95岁高龄的尹德全老人又掏出200元钱捐给困难群众。2006年12月20日,仅9个月大的婴儿姚微盈在姥姥刘艳华带领下为慈善总会捐款500元。去年和今年小微盈生日姥姥刘艳华又带她来到市慈善总会,将作为生日礼物的1000元钱捐给困难群众。刘艳华说:“没多有少,能帮一点就帮一点。”她希望自己的外孙女从小就参与慈善事业,并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在唐山“帮一点”爱心群体中,既有离退休干部、公务员、工人、农民,也有社区居民、在校学生、个体劳动者、宗教界人士和民营企业家。2007年9月,一位不愿透露自己姓名的民营企业家为市慈善总会捐款20万元。按照他本人的意愿,市慈善总会在捐赠名录中为他公开署名“帮一点”。两个月后他又捐款100万元。这位“帮一点”既不要捐款票据,也没提任何要求,却坦然地一一谢绝了应赋予他的各种荣誉称号。

?

  “帮一点”是一批企业主动承担的爱心责任。2007年4月,河北津西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唐山惠达陶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唐山国丰钢铁有限公司3个民营企业为市慈善总会各捐款100万元。冀东石油勘探开发公司捐款20万元,成为当时捐款最多的国有企业。

  2007年4月28日下午,市慈善总会举行企业冠名基金签约仪式。开滦、唐钢、冀东水泥、三友和唐山宝业集团5家企业与市慈善总会签订本金5000万元的慈善助困基金协议,每家企业每年捐款100万元。此后,市慈善总会又与国丰钢铁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达成本金6200万元的冠名基金意向,每年可捐赠620万元。

  2007年8月,唐山瑞丰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冬瑞芹得知市慈善总会成立的消息后,责成副总经理关广民将100万元善款送到市慈善总会。今年8月,瑞丰钢铁(集团)又出资100万元开展了“帮一点”慈善助学活动,资助400多名寒门学子圆了大学梦。

  2007年9月,唐山裕鑫隆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设立了100万元“帮一点”慈善助学基金。今年9月开展的“裕鑫隆‘帮一点’进校园活动”支出20万元,资助100名在校贫困大学生。

?

  “帮一点”是一座城市闪光夺目的爱心品牌。在唐山“帮一点”爱心群体中,既有常玉珍、王惠文、韩敬远等中华慈善人物和玉田农民宋志永爱心志愿小分队等全国知名企业家和爱心人士,又有地震孤儿、下岗职工和一些普普通通的人。

  在市慈善总会的捐款名录中,第一个捐款人是地震孤儿孙立新。他向市慈善总会筹委会捐赠5000元钱。而在今年5月四川汶川赈灾捐款中,又有两名署名“地震孤儿”的热心人士各捐款1万元,不肯留下真实姓名。

  高俊忠曾是一位下岗职工,现在是一家小企业的经理。十几年来,他先后拿出16万多元资助贫困学生176人次,并为慈善总会捐款1万元,成为河北省慈善人物。

  55岁的胡淑娟是一名退休工人,唐山大地震中不幸受了重伤。1995年以来,她以一颗感恩的心先后为公益组织和困难家庭捐款3000多元。从2007年1月份开始,她每月从自己微薄的退休金中拿出150元捐给慈善事业。

  今年62岁的臧岚退休前曾任厂医,退休后她坚持为社区残疾人、特困家庭免费义诊2000多人次,为社会公益事业捐款7000多元,并立下身后捐赠遗体的遗嘱。她说,“爱心不在钱多少,心中有爱最重要”。

  今年27岁的王子囡向市慈善总会捐款10万元,成为总会的创始人和常务理事。她还支持刚刚步入房地产业的爱人王迎春捐赠100万元,设立慈善助学基金。2007年,她先后为患心脏病的特困患者董静兰和患白血病的大学生李晖捐款4万元,被评为“2007感动唐山十大爱心人物”。

  2008年大年三十下午,玉田县东八里铺村宋志永等13位农民自发组织、自费赴湖南抗雪救灾的壮举,感动了13亿人。而他们自己却说,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我们伸手帮上一把,这是应该做的。在今年“5.12”四川汶川抗震救灾中,宋志永爱心志愿小分队又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业绩。

  一年多来, “帮一点”已演化成唐山的一种社会行为,一种精神风尚。如今,全市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广大机关干部把弘扬“帮一点”精神作为落实为人民服务宗旨观的具体要求,率先垂范做好扶贫济困工作。2007年,17688名党员干部参加一对一扶贫济困活动,帮扶17290户,送慰问金947万元,解决贷款和项目资金1827万元。

  各级志愿者组织和广大志愿者,把弘扬“帮一点”精神与志愿行动有机结合起来,全市24万志愿者实施了不同形式的志愿服务和献爱心活动。全市“春蕾计划”、“希望工程”、“金秋助学”及“帮一点”慈善助医、助学、助困活动如火如荼。今年元旦春节期间开展的“帮一点”慈善行大型公益活动遍及全市城乡,市县慈善机构节期救助支出510多万元,救助7741人。

  今年2月我国南方发生严重冰雪灾害,唐山人民弘扬抗震精神和“帮一点”精神,为灾区捐款2000多万元;“ 5.12”汶川大地震后,全市人民为灾区捐赠款物达3.38亿元,仅市慈善总会就接受社会各界上万人次捐赠款物1000多万元。

  唐山“帮一点”爱心群体的事迹,经中央和省、市各级新闻媒体广泛深入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省文明办盛赞:“‘帮一点’爱心群体的涌现,是一朵朵盛开的精神文明之花,也是我省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果的一个具体体现”。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和经济频道分别报道了唐山“帮一点”爱心群体的事迹。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爱在“帮一点”中延伸》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人民日报以《大家都来“帮一点”》为题,赞扬“帮一点”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表达了普通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广泛的社会实践意义。市委、市政府发出通知,称“帮一点”是全市的爱心品牌,是构建和谐唐山的重要精神力量。号召全市人民弘扬“帮一点”精神,搞好社会捐助活动。

  唐山“帮一点”爱心群体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荣获2007感动唐山十大爱心人物特殊贡献奖;河北省慈善特别奖;被评为2007年度河北十大新闻。我们深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唐山“帮一点”爱心群体必将不断发展壮大;“帮一点”精神必将在我省乃至全国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