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分类
捐款名录
捐款方式
银行汇款:
户名:唐山市慈善总会
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唐山建北支行
账号:0403011829300029119
邮局汇款:
地址:唐山市路北区朝阳道12号(唐山市按摩医院院内)
邮编:063000
传真:0315-7657967
办公室:0315-7657967
项目部:0315-7657968
财务部:0315-7657966
寻找“帮一点”
来源:
发布时间:
2011-04-01 00:00
1月19日,本报《新闻纵深》栏目收到了一封发自唐山的邮件。
邮件的主人———唐山市慈善总会筹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李贺祥向记者讲述了他在唐山市慈善总会筹建过程中经历的这样一件事情:
新年伊始,一个67岁的老人,捐款1000元给唐山市慈善总会筹委会。
这位家住唐山市丰润区的退休老职工是坐着票价2元的长线公交车去捐款的。
虽然老人曾经告诉唐山市慈善总会筹委会的工作人员自己的姓名,但他却不肯透露自己更多的情况,并只肯在捐款收据上署名“帮一点”。
那么,这个坚决不肯让慈善机构透露自己真实姓名的“帮一点”老人到底是谁?
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他为什么坚决不肯署上自己的真名?
这一连串的疑问在记者收到这封有些特别的邮件时油然而生。
同样的疑问也曾经在李贺祥心中产生。收到这封邮件,本报马上派记者赶赴唐山市慈善总会筹委会,希望探寻“帮一点”老人的线索。采访中,李贺祥表达了这样一个心愿,希望在媒体的帮助下,“帮一点”这个名字能像宁波的“顺其自然”、青岛的“微尘”那样,成为唐山慈善行动的爱心名片。
我们希望本篇报告还这位慈善工作者一个美好的心愿。
1、 "帮一点":
一个退休老人的朴素心愿
“我们只知道他是唐山市丰润区的退休职工,可他坚决不肯让我们透露他的姓名。”接受了探寻“帮一点”老人的任务,记者颇有些兴奋,联想起宁波市寻找“顺其自然”、青岛市寻找“微尘”的爱心行动,记者期盼着“帮一点”这个属于唐山的平民爱心形象能够在寻找中真实丰满起来。
没想到,1月22日下午,当记者兴冲冲地赶到唐山市慈善总会筹委会,却碰到了这样的回答。
“其实我们知道‘帮一点’老人的姓名,但老人不让透露,我们也没办法。不过,我们真的很想知道这位老人的详细情况。”得知我的来意,工作日记的作者、筹委会负责人李贺祥笑着告诉记者。
“早在筹委会成立之初,我们曾经同这位署名‘帮一点’的老人通过电话,他曾经预约过捐款。但我们并未特别留意。”唐山市慈善总会筹委会负责日常接待工作的工作人员郭银成告诉记者,
郭银成说,慈善总会筹委会成立不久,就曾有一位裴姓老者打来电话,打探筹委会地址,预约捐款。1月4日下午,一位戴眼镜的高个子老者来到办公室,从兜里掏出1000元钱,表示要捐献给困难群众。当郭银成请他留下姓名时,老人却执意不肯。他说,自己只是个普通的退休工人,眼看快过年了,想想还有那么多困难群众需要帮助,自己能帮一点就帮一点。在工作人员反复劝说下,老人在开具的捐款票据上签上了一个“名字”———“帮一点”,并透露自己就是先前打过电话的那位姓裴的老人。事后,工作人员又从几句不经意间的交谈中得知,老人家住市郊丰润区,十几公里的路程,老人是乘坐票价2元钱的长线公交车来的。
看起来找到“帮一点”老人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记者心中不禁有些暗喜,但李贺祥却告诉记者:“老人不同意我们透露姓名,我们就不能透露。就算透露给你,他也不会接受媒体采访的。”
“‘帮一点’到底是谁?揭开谜底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帮一点’这个名字让我们感到眼前一亮!”说起以一个慈善工作者日记形式向本报发出邮件的初衷,李贺祥说,自己很遗憾当时没有见到这位“帮一点”老人。
2、"帮一点":
一个社会群体的美好情感
“虽然我没有见过这位‘帮一点’,但我又确确实实见过更多的‘帮一点’!”李贺祥告诉记者,自唐山市慈善总会筹建的消息通过媒体披露以来,几乎每天都有像“帮一点”这样的市民充满热情而又默默无闻地行动着:一位个体经营者捐款5000元,却刻意避开了媒体的采访;一位年轻的女公务员捐款5000元,说什么也不肯公开自己的名字;一位不留姓名的女士分两次共捐出5000元人民币,而且每次都带上自己的女儿来筹委会办公室“感受慈善”……
李贺祥说,在他心目中,这些行善不愿留名的爱心行动者都是唐山的“帮一点”!
在唐山市另一家善款募捐中心———市妇联“春蕾计划”办公室,记者也听到了似曾相识的故事。
两年前,一位衣着简朴的中年男士来到春蕾计划办公室,拿出2000元钱,希望资助10个孩子。而在资助者的所有个人资料上,只留下一个姓氏———李。从那时起,这位李先生便好像同“春蕾计划”有了一个默契,每隔两个月左右,工作人员总满怀惊喜而又是意料之中地等来他的出现,两年过去,李先生像一个从不爽约的恋人,一次又一次带着浓浓的爱心赴约,共捐出善款两万余元。
在市妇联春蕾计划办公室的捐款名册里,除了李先生这样的个人资料缺乏者,记者还看到许多像“朱学(助学)”、“仁义”、“爱蕾”这样的捐款者姓名。
唐山市妇联儿童部部长、市“春蕾计划”办公室负责人郭姝婷告诉记者,唐山市自1994年开始组织实施“春蕾计划”以来,各级妇联共筹集捐款500多万元,帮助1万多名贫困女童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先后有300多家企业和5000多个人加入到“春蕾计划”中,有1000多名春蕾女童和小朋友结成对子。而当他们询问捐款者姓名时,常常会遇到一些不愿吐露真名的“隐形慈善家”。在收到的500多万元个人捐款中,约有10%的金额来自匿名捐款。
而年过30岁的唐山人大都记得一个叫做“童晴”的名字。10年前,一次“寻找童晴”行动也曾在唐山市掀起一波爱的风潮。
对于这段感人往事,时任唐山市总工会生活部部长、现任唐山市外私企工会主席的张明通的记忆因亲历而至今十分清晰。
“当时,国企改革正处于破茧成蝶前的阵痛期,大批下岗职工生活面临暂时的困难,为此,市总工会专门设立了‘送温暖工程基金’。”张明通记得,当时,一张3000元的汇款单引起了基金会工作人员的注意,汇款人署名“童晴”。这让他们想起,此前不久,市破产企业的华泰实业有限公司曾接到过一笔为数2000元的捐款,署名也是“童晴”。
工作人员决定回访这位名叫“童晴”的人,然而除了汇款单上的一个署名,“童晴”只是一个谜。于是市总工会联合当地媒体,在全市发起了一个“寻找童晴”的活动。
经过两个多月的苦苦找寻,“童晴”终于现身。然而这位老共产党员除了再次当场捐款2000元外,还提出了唯一一个请求———永远不向社会透露有关自己的任何信息。
“当时,我说不出话,只是代表所有的困难职工,向这位同志深深鞠了一躬。”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张明通依然显得十分激动,十年过去了,他依然信守着当初对“童晴”的承诺,没有像我们透露任何有关“童晴”本人的情况。
他只告诉我们,在寻找“童晴”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巨大社会影响已远远超过了结果本身———两个月的时间,广大市民纷纷以“童小晴”、“童学晴”、“一员”、“一众”等名义向困难群众捐款,捐款数额达到近百万元。
3、 "帮一点":
一座英雄城市的爱心名片
"做善事不愿留名的帮一点固然值得称颂,而留下了姓名却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帮一点爱心精神的人,也同样令人感动!"
一个每月只有450元退休费的女职工,从微薄的生活费中拿出150元来实现自己"帮一点"的心愿,而且表示以后每月都要捐款150元---从李贺祥的述说中,记者找到了一位留下了姓名的"帮一点"---胡淑娟。
"红十字会捐款100元""希望工程捐款100元""印度洋海啸捐款100元"……在市民胡淑娟家里,记者看到了这些捐款的收据,而这些只是她12年来捐款中的一部分,更多的没有留下记录。
今年54岁的胡淑娟是唐山市路南区一名普通退休工人。在30年前的那场大地震中,她受人救助,成为废墟下的幸存者。正是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使她时刻以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从1995年开始,胡淑娟开始为一些公益组织和困难个人捐款。
"现在,捐款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胡淑娟告诉记者,不管是在报纸、电视上看到的,还是听说的,只要得知有人需要帮助,她都会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拿出一点,帮上一把。"十几年大概捐了几千元吧,最多的一次是2004年7月31日,为南湖公园建设捐了1000元。"
去年7月纪念唐山抗震30周年之际,胡淑娟又给自己订立了一份"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