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唐山“帮一点”老人

  ——"请不要宣传我个人"

  河北日报关于唐山"帮一点"的系列报道连续刊发后,在唐山市引起了强烈反响。

  只有一个人一直沉默。他就是当初以"帮一点"这个名字捐款的那位裴姓老人。记者曾试着通过各种渠道与他取得联系,而每一次他都十分坚决地谢绝甚至"躲避"采访。

  没想到,2月6日中午,记者突然接到唐山市慈善总会筹委会办公室打来的电话:"帮一点"老人主动要求跟媒体见面。

  是什么原因使得一向低调的老人改变主意,主动走到媒体面前?面对媒体,老人将讲述一段怎样的人生经历或发表怎样的精彩感言?下午3时,在唐山市民政局会议室里,"帮一点"老人终于坐到我们面前。

  虽然我留名“帮一点”,但“帮一点”并不是我个人高个子,戴眼镜,衣着简朴、整洁;说话语气平和,用词斟酌,普通话里夹杂着一些唐山口音———坐在记者面前的“帮一点”老人与我们想象中的老知识分子形象十分吻合。

  按照老人通过唐山市慈善总会筹委会办公室事先转达的意愿,参加见面的记者中没有摄影、摄像记者。

  “这次我到这里来,主要不是接受采访,而是要请各位记者同志对我‘帮一点’!”老人一开口就提要求,有点出乎大家意料。

  老人告诉我们,自己是近两天才仔细看了省级以及唐山本地媒体关于“帮一点”的连续报道。

  “我之所以选择与大家采取这个方式见面,请求大家对我‘帮一点’,主要是我希望大家去关注‘帮一点’,不要再把注意力放在我身上。因为我感觉不能把我一个人当做‘帮一点’。虽然我留名‘帮一点’,但‘帮一点’并不是我个人,而是一个属于我们唐山的爱心群体。”老人说。

  由于自己在预约捐款时透露了自己的姓氏,记者又一路寻访找到了自己的原工作单位唐山冀东水泥集团,这样一来很快就会有人把“帮一点”当成自己个人,这让他很不安:“曾经有很多好心人帮助了我,我只不过回馈了一点爱心,最后我却成了‘名人’,这怎么能行?”

  关于“帮一点”这个名字,老人说,这并非自己福至心灵的随意之作,而是事先同老伴商量好的,因为来捐款时就没打算留下真实姓名。

  “本来老伴建议化名‘爱心’,可我觉着这个名字起的太‘大’了。记得有首歌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我就想,如果人人帮一点,世界就会充满爱,所以就留了‘帮一点’这个名字。”老人说,没想到这个名字引起了社会如此的关注。

 

  我是怀着感恩的心来做“帮一点”的

  “我是怀着感恩的心来做‘帮一点’的”。出乎记者意料的是,接下来,老人突然哽咽了:“我的小外孙女去年10月刚刚走了,白血病。那么多好心人关心过我们这个不幸的家庭……”

  虽然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让老人心如刀绞,但他还是几度哽咽着,和泪讲述了自己亲历的爱心故事。老人说,自己全家都要感激新区热电厂全体职工和丰润区实验二小的全体师生。

  2004年6月,当时老人就读于丰润实验二小三年级的外孙女不幸被查出患了白血病。全家人开始举债为孩子治病。老人女儿所在单位新区热电厂的干部职工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自发为孩子捐款,先后两次共捐了26700多元,并派代表送到了正在北京陪孩子治疗的老人女儿手中。

  外孙女所在学校丰润实验二小的师生也发起了爱心活动。“孩子们把父母给的零花钱都捐了出来,近8000元。那天,我和孩子的班主任白老师数着这些由一个个 ‘钢镚’组成的捐款,整整数了一天……孩子们还为外孙女折了千纸鹤,那一个个钢镚、一只只纸鹤,我忘不了啊!”

  去年10月,孩子还是走了。全家人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

  “我们必须得做点什么,这样才能对大家有个交待,对走了的孩子有个交待。”老人告诉我们,全家人本想把大家的捐款还回去,尤其是孩子们的捐款,但被谢绝了。因此一家人一直在寻找适合的机会,希望回馈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

  老人告诉记者,一个多月前,从媒体上看到唐山市慈善总会即将成立的消息后,他和老伴就商量着,要还一个愿,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帮一点。因为,当不幸降临在他们这个家庭的时候,那么多好心人伸出了温暖的手。于是,在1月4日下午,自己专程代表全家来捐了款。

  “钱不在多少,心意是真诚的。”向即将成立的慈善总会捐款1000元,对需要帮助的人帮一点,终于还了老人一个心愿。

  老人还告诉我们,自己是烈士子女,父亲1943年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是国家发放的助学金一直供他从小学读到大学。特别是在经历了大地震的洗礼后,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感激之情、感恩之意早已融入了自己的血液中。

 

  让“帮一点”成为生活的一种常态

  面对媒体的宣传,老人有自己的见解:“我不愿意接受媒体对我个人进行任何宣传,但大力宣传‘帮一点’精神,我举双手赞成!”

  老人认为,应该让“帮一点”成为生活的一种常态,人人都愿做,人人都能做。“有时候,我们力所能及地帮一点,也许就会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乃至改变一个人对生活本身的认识。”

  老人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

  十几年前,老人同老伴、儿子一同去泰山旅游,在山下遇到了一位来自沂蒙山区的大嫂。闲谈中,这位大嫂告诉他们自己遇到了困难:从家里出来到济南给人当保姆,没领到工钱就被辞退,现在连回家的7元钱路费都没有。老人和家人立即拿出15元钱,让大嫂买好车票,并留足途中零用,还热情地留下自己的地址,嘱咐大嫂回家后报个平安。回到唐山后,就在他们几乎忘记了这件事情的时候,却收到了来自沂蒙山区的信。

  信是大嫂所在村的村长写来的。信中说,由村长代笔写信,表达的是全村人对好心人的感谢。

  “我相信感动大嫂和全村人的绝不是那区区15元钱,而是我们对老区人发自内心的爱戴和尊重。”时隔多年,老人已回忆不起当时的一些细节和那封信的内容,但那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感受至今令人动容。

  采访结束,唐山市慈善总会筹委会工作人员提出派车送老人回家,老人坚决谢绝了,他说,乘公交车很方便。

  临行时,老人再一次恳请各位记者对自己“帮一点”:“第一,请大家千万千万不要再把‘帮一点’这个名字跟我个人联系在一起了;第二,请你们好好宣传一下那些真正应该宣传、真正值得宣传的好心人!”为了强调语气,老人把“千万”重复了两遍。

  河北日报记者 汤润清 [发自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