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来“帮一点”(人民论坛)

  1月4日,一位老人来到唐山市慈善总会筹委会,为困难职工捐献1000元善款,执意不肯留下姓名,只是在捐款票据上留了一个化名:“帮一点”。“帮一点”是谁?经过大家耐心寻找,终于找到了化名“帮一点”的老人。

  但老人愿意公开的就是“帮一点”。这种精神鼓舞了一些群众,随后越来越多的捐款人,也都表示想对困难群众“帮一点”。

  “帮一点”到底是谁?可以说,既是这位充满爱心的老人,也是许许多多相互帮助的群众。每一个为社会、为他人无私奉献的人都可以称为“帮一点”;这既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又是一个诠释爱心的符号,一种扶贫济困的力量。爱心、善举在传递过程中不断地放大,“帮一点”在唐山已演化成一种社会行为、一种精神风尚。

  “帮一点”并不是慷慨壮举,只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社会、为他人奉献一点爱心。我国正处在经济和社会转型期,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有很多困难群众需要帮扶救助。我们的社会既应当呼吁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做善事,也应当鼓励普通群众相互帮助。一个社会是由占绝大多数的普通公民组成的,普通公民表达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的方式,实质上就在于“帮一点”。1000元捐款也许不是大钱,但感动人心的,贵乎真情——慈善不计出身,奉献不论阶层。“帮一点”的可贵之处,在于自觉自愿,发自内心,不图名、不图利、不图回报。慈善是道德的积累,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大家都伸出手来“帮一点”,“帮一点”就能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力量,一种风气。它彰显了广泛的社会实践意义和普遍的道德价值

  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帮一点”的出现,不单是对良好风尚的肯定和弘扬,也是对消极现象的警示和制约。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大忙帮不上,小忙又不愿帮;有的人不但不帮忙,反而帮倒忙;还有的人,对帮忙的人说三道四,冷嘲热讽;更有甚者,一些人置人民群众的利益于不顾,巧取豪夺、坑蒙拐骗、贪赃枉法……面对着“帮一点”的良知和善举,这些人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道德的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