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铸爱心品牌——全省弘扬“帮一点”精神活动纪实

  “帮一点”不留姓名的善举,是乐于奉献爱心的燕赵儿女的一个缩影,“帮一点”成了河北爱心人士共有的名字 .

  起源于唐山的“帮一点”,如拂面的春风在燕赵大地迅速传播,许多形式各异的奉献爱心活动,都打出了一个共同的品牌———“帮一点”:定州市干部群众以“帮一点”为载体,开展扶贫济困活动;抱着“帮一点是一点”的朴素爱心,人们把1元、5元、10元投在了设在各大商场、酒店、宾馆的募捐箱里;“爱心奉献”、“爱心者”,一个个写在省少年儿童基金会名单上的化名告诉我们,“帮一点”就在你我身边。

  1月31日,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致信唐山市慈善总会筹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李贺祥并河北日报社,盛赞“帮一点”爱心群体的涌现,是一朵朵盛开的精神文明之花,也是我省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果的一个具体体现。倡议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都来学习、践行“帮一点”精神,让爱心撒遍河北大地。

  如今,越来越多的燕赵儿女开始把奉献爱心作为一种精神时尚,“帮一点”成了河北爱心人士的共有名字。

  在唐山,一群爱心人士成立了“帮一点”爱心小组,来自各行各业的28位“帮一点”,本着“能帮就帮”的原则,为承德贫困学生捐款捐物,筹划“爱心复明计划”;

  在保定,河北大学的众多学生争先恐后当起“帮一点”志愿者,寒假里,一支60人的“帮一点”小分队来到保定市南市区的一个乡进行志愿服务,更多"帮一点"志愿者则回到家乡,从身边事开始,做着一点一滴的志愿服务;

  在衡水,100多个由有文化、懂经营的农民开办的流动"帮一点"书屋,以走村串户赶大集的形式,把农民急需、急盼的书籍送到农民家门口;

  在本报联合省总工会、省妇联、团省委推出的"帮一点"春节送暖特别行动中,全省各地的"帮一点"们,无私地为孤贫儿童送去了梦寐以求的"快乐压岁钱",为留守贫困学子提供了难得的"爱心岗位",为特困职工送上了暖人心扉的"爱心年货"……

  "帮一点"已成为一个被公众普遍认同的爱心符号和公益品牌。

  在"百度"搜索引擎键入"唐山帮一点",搜索出的网页高达7800多个,人民网、中青网等网上有关"帮一点"的帖子也引发了众多网友的认同与热议。

  2月8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社区"详尽报道了唐山"帮一点"的故事。2月14日,央视经济频道"第一时间"又以"人人帮一点,爱心永相传"为题,再现了唐山越来越多的爱心汇聚到"帮一点"名下的感人场景。同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大家都来"帮一点"》的署名文章,盛赞"帮一点"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表达了普通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广泛的社会实践意义。